English

小留学生文学的“泡泡”

2001-04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如今的文坛,小留学生文学是惹人注目的一景,代表作有郁秀的《太阳鸟》,还有许多称不上文学的小留学生文字作品,如《哈佛女孩刘亦婷》、《常春藤不是梦》、《放飞美国》,同样也吸引着少男少女的眼球。

几年前,很是流行过一阵子留学生文学,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、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》都曾风行坊间。后来,这种留学生文学日渐式微,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,但其自身品质不高是最致命的硬伤。先看留学生文学的艺术价值,可以说大多数创作者的文学素养是有限的,一开始,较为独特的异域生活体验和感慨,弥补了艺术上的不足,而当生活的苦水吐完后,他们艺术功力的欠缺就显得越发刺眼。再看作品的认识价值,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王朔式的“顽主+多余人”型,或者是不择手段致富的“流氓+灰姑娘”型。其实这些类型只能涵盖广大留学生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。至少在我所接触的留学生中,就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人。甚至可以说,这类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已经对国人产生了误导。如此看来,它的认识价值也是相当有限的。

正当留学生文学已经过气时,小留学生文学又“闪亮登场”了。它们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?

还是从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两个角度来分析。以前的留学生文学的主人公形象是“苦水顽主”型,而小留学生文学的主人公形象则多为“阳光贵族”型,同样缺乏艺术张力。小留学生文学的另一大通病是文笔稚嫩,远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,甚至夹杂着不少新闻式的公共语言,缺少神采。文中的许多素材没有经过艺术提炼,完全就是流水帐,充其量只能算作二流的纪实文学。不客气地说,某些小留学生文学除了记录下异域的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,除了告诉我们国内搞的是应试教育国外搞的是素质教育,国外的情感关系更加开放之外,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呢?除了让某些读者生发“投错了胎”之类的感叹,还让人悟出了哪些人生况味呢?

这些小留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,有这样那样的背景,或者是品学兼优的双优生,总之是“天之骄子”,如此身份优势再加上身居海外的地缘优势,自我感觉不可谓不好。指望他们能写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内心冲突,实在也就如同要求中国足球队问鼎世界杯。评论家李书磊就很不满意《太阳鸟》对人、对人的生存的“轻描淡写”:“这部小说也写到文化的差异、感情的曲折与命运的不幸,但都是轻轻划过,好像是随口说起又随即忘掉,有口无心。”读这样的小说,难以有真正的触动与感动。

当然,小留学生写不写,如何写,完全是他们的自由。这里只是想说,他们弄的不是什么文学,他们也不是什么作家。可我们的出版社却煞费苦心地要把这样的桂冠戴在他们头上,弄得我们的中学生读者也就糊里糊涂地认同了。

这全是卖点思维法在作祟。卖点思维法,使文学成为卖点的附庸,使作者成为包装的附庸。正因为有所谓的“异域生活”的卖点,小留学生文学及其前辈留学生文学才被炒得火红;正因为要制造所谓“少男天才”和“少女天才”的神话卖点,韩寒和郁秀才被迅速包装成著名作家。

在当今文坛无数的泡沫中,小留学生文学是一个看上去色彩清新的泡泡,但既然是泡泡,就免不了像它的前辈泡泡一样破灭。

(合肥市少年博览杂志社 莫幼群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